毋庸讳言,企业党建工作在一些单位目前还处于“高举轻落”、进退无据的尴尬局面。有些党务工作者缺乏应有的思想定力和职业操守,在其位不谋其政,或患得患失、不尽本责, 或剑走偏锋、不守本位,或自贬自抑、妄自菲薄,或得过且过、碌碌无为。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错误的行动,正因为这些不想为、不敢为、不会为的不作为思想,导致党建工作陷入了思路空、招数假、效果虚的被动局面,党组织的感召力不断降低,党务工作的吸引力持续下滑。
集团公司党委2015年工作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,一些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存在着自弱、自谅与自我边缘化的“三自”现象,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: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职能意识,各级党务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。自省聚焦“三自”问题,彰现了集团公司党委揭短亮丑的胸怀、魄力和勇气。正确树立“两种意识”,更是吹响了唤醒职业精神、从严治党的政治号角。
树立职能意识,是破除“企业党组织无用论”,从源头上解决“三自”问题的猛药良方。
长期以来,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到底是什么,究竟该如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?始终处于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模糊状态。有一种思想倾向甚至认为,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,是以创造效益为目的的经济组织,党组织发挥不了多大作用,没有存在的必要。就连一些党务工作者也认为,生产经营是硬指标,党建工作是软任务,党务工作无权无责无业绩,干与不干、干多干少一个样,从而滋生了自我弱化、自我原谅的思想意识。于是乎,会议决策、组织生活等党内制度成了做样子,党性修养、组织原则成了喊口号,党员教育管理成了花架子,思想政治工作也成了空洞的说教。尤其是在一些工程项目部,党组织书记将主要精力放在征地拆迁和后勤保障上,把抓党建的主体责任抛到了脑后,党组织有名无实、形同虚设。自我弱化带来了党组织功能的自我褪化,导致了党组织地位的自我边缘化。究其根源,并不在于人云亦云的受 “大环境”和“体制机制”影响,而在于自身职能意识的缺失。
职能是履行职责的依据,是开展工作的载体,是评价得失的标准。如果缺乏正确的职能意识,思想和行动就会偏离轨道,党组织就容易滑入无为、无谓、无畏和无威的境地。以参与决策和保证监督这两项重要管理职能为例,如果党务工作者遇事不愿参与、不善决策、不敢监督、不想担当,又有什么底气开展工作,又怎么能有职业尊严呢?
国有企业应当成立党组织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,并不是一句挂在口头上的大话套话。按照管理学分类,企业管理既包括刚性管理,又包括柔性管理,两者不可或缺。对人财物的直接管理属于刚性管理,而党组织则主要负责柔性管理。比如:新闻舆论引导属于公共关系管理;思想政治工作属于员工情绪管理;领导班子建设和中心组学习属于团队管理;民主集中制建设属于决策管理。党组织的每一项工作,基本上都有着相应的企业管理内容。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、宣传优势、思想优势,实际就是企业的柔性管理优势,也是国有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优势。
树立职业意识,是破除“党务工作无前途论”,从事业上解决“三自”问题的导航雷达。
自弱、自谅、自我边缘化现象不但降低了党组织的外在感召力,也使得党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,党务工作的职业吸引力更是一落千丈。曾经听到基层同志反映,我虽然没文凭,没技术,别的干不了,当个书记有什么难的?这种说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务工作的可悲现状:有专长的不愿干,有能力的人干不长,年轻人不安心干,老同志不尽心干,不会干的人也在凑合着干,党务工作岗位在一定范围内实际上成了安置型、福利型岗位。
那么,党务工作果真是无技术、无标准、无前途的“三无”岗位么?人是企业最重要、最具潜力的生产资料,也是最为复杂、最难调整的生产关系。党务工作以人的思想为工作对象,思想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党务工作的广度、深度与难度。党务工作者如果理论功底不扎实,怎么准确理解和贯彻上级党组织的精神?如果沟通能力不强,怎么做好思想引导和情绪疏导?如果组织协调能力不强,怎么统一言行,带好队伍?如果口头表达能力不强,怎么开展学习教育和宣传发动?如果文字表达能力不强,怎么总结得失、推广典型?如果领导能力不强,怎么率众服众?
强者劳力,智者劳心。党务工作是管理思想的职业,是德能兼备、内外兼修的行业,是高大上的事业。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。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,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载体和依托。对待职业生涯,与其浑浑噩噩,莫若轰轰烈烈。如果真正将党务工作看作事业,当成人生追求,增强职业自信,保持职业定力,提高职业能力,必将收获一份无愧于人生的职业价值和职业尊严。
毛泽东有句名言:人是要有点精神的。这个“精神”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信、自强、自立的精神品格。企业党务工作者只要有了这种精神,就能坚定职业自信,焕发工作激情,就能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实现职业理想与人生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