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纪检监察工作就是生产力,其专业性、原则性强,要求素质高,纪检监察战线的同志要有这种职业意识。”日前,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王锦友同志在纪检专题会议上如是说。
“生产力”、“职业”的提法,令人耳目一新,让纪检监察工作者们备感振奋。而此次会议之所以召开,就是欢迎9名新同志进入集团公司纪检战线。对于一直倡导“小机关、大服务”理念的十二局集团机关来说,此次纪委招兵买马,大举“扩军”,受到了全集团的瞩目。
在生产经营任务如此繁重,安全质量监管“压力山大”的时刻,“监督也是生产力”的命题,有力地回答了人们心头的疑问。近年来,国内许多重特大事故的背后,无一不隐藏着监管缺位、人为失职、渎职等因素。如果纪律的监管、监督缺失了,问责失之于软,失之于宽,歪风邪气有了“小气候”,即使技术员、安全员再多配一些,也管不住“起火冒烟”,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。
监督本身就是一种管理,是企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。根据生产力三要素理论,生产力包含劳动者、劳动工具、劳动对象。企业开展纪检监察工作,纪检监察干部本身就是劳动者,建立、执行的各类规章制度和条款办法就是劳动工具,劳动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、项目管理行为中的“杂草”,各要素相互契合。因此开展监督活动,就是在劳动,并创造劳动价值。
监督是在创造环境,在生产文化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短板理论指出: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,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,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。遗憾的是,相比起盾构、移动模架、运架梁一体机等一流工装设备,相比起钻山跨海等施工技术的长足进步,长期以来受社会大环境以及建筑市场不规范的影响,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相对成为“短板”之一。今天,正风肃纪,执纪问责,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,它维护的是企业的管理秩序、文化风气。企业管理说到底就6个字:计划、执行、评价。监督和问责贯穿执行、评价环节,是对过程、终端的纠偏和追究,旨在维护企业制度的严肃性,营造企业良好的风气和导向。加强监督,营造风清气正、公平正义的企业文化,提升企业“软实力”,对企业的长远发展,至关重要。
监督就是在生产效益。“抓监督就是抓成本管理,就是在生产效益。”集团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宋津喜,在大会小会上反复强调这个理念。通过效能监察,进行查缺补漏,为现场“把脉问计”,发现、解决项目现场管理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,及时堵塞漏洞,提升效益。即使是惩处,也能间接创造经济价值。如果通过加强监管,使一个千万产值的项目减少10万元损失,1个亿便可减少100万元损失,按全集团每年完成500亿的产值类推计算,可挽回5亿元的损失,企业的利润率能大幅提升。
所以说,监督也是生产力,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力。是落实中央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的生产力,是企业发展迫切需要的生产力,是全体员工正热切期盼的生产力。